【编者按】
近期,学校党委和行政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,以高瞻远瞩的战略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,以睿智深远的英明决策选任优秀年轻人才,一批充满朝气、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应召通过公开招聘加入后勤服务保障队伍,他们肩负校党委的嘱托和信任,迅速转变角色、深入一线,将新思路、新方法、新活力注入传统工作领域,在提升服务效能、优化管理流程、保障校园运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。他们的事迹是学校深化改革、大胆启用年轻力量的生动缩影;他们的成长印证了“给平台、压担子”对激发人才潜能的重要作用。为展现学校对年轻干部的关怀与支持,呈现后勤队伍焕发的新面貌,我们策划推出“身边的财金后勤人”系列专题报道,聚焦几位优秀青年后勤干部的代表。期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,进一步营造重视青年、培养青年、成就青年的良好氛围,激励全体教职工共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与力量。
在绿化科宋龑炜的世界里,一张旧沙发、一片复绿的土地、一本写满计划的工作台账,共同勾勒出他自8月20日入职以来“以校为家”的生动剪影。这三个看似平凡的符号,不仅记录了一名青年后勤干部的日常,更折射出新时代高校后勤队伍焕发出的新活力与担当。在这位年轻后勤干部的世界里,沙发不仅是休憩之处,更是责任与担当的见证;而那片重获新生的绿地,则见证了他用实干书写的入职答卷。
驻校园、抢工期——沙发上的“战时指挥部”
初到后勤,宋龑炜迎来的首场硬仗,是整治两校区行道树的安全隐患。象湖、龙子湖校区的法桐、杨柳多年未系统修剪,枯枝坠落屡次砸车伤人,浓密枝叶遮挡路灯监控,形成校园安全的盲区。面对这一紧迫任务,他开启了连续数日的攻坚模式。
白天,他穿梭于校园各个角落,仰头勘查每一处危枝,现场协调修剪队伍;夜晚,绿化科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。那张略显陈旧的沙发,成了他的“战时指挥部”——困了在此小憩,电话一响便立刻投入工作;方案图纸铺满沙发,修剪计划反复推敲。四天昼夜的奋战,最终在开学前圆满完成修剪清运工作,校园重现清朗安全。那张沙发,默默见证了一名青年干部“守土有责、守土尽责”的担当。
疗“沉疴”、复绿意——攻坚七年“旧疾”
如果说修剪树木是“救急”,那么治理A区2号宿舍楼南侧的荒废绿地,则是一场“治本”之战。那片区域杂物堆积、草木杂乱,据反映已闲置七八年之久,成为校园环境的“死角”。
宋龑炜没有回避困难。他多次实地勘察,细致记录现状,制定出包含清理、修整、长效管护的综合治理方案。面对同事“情况复杂,慎重处理”的提醒,他选择迎难而上。那段时间,他频繁出现在施工现场,协调机械、清运垃圾、修剪杂木。当最后一车废弃物运离,当阳光重新洒进整洁的绿地,一位途经的老教师感叹:“这么多年,终于有人把这事办成了!”这片绿地的重生,不仅美化了环境,更彰显了年轻干部敢于攻坚、善于作为的作风。
写规划、抓落实——台账里的“行动地图”
翻开宋龑炜的工作台账,周计划条理清晰、事项推进一目了然。这本日渐厚重的笔记,不仅是他梳理工作的工具,更是他将新思路、新方法融入传统后勤管理的实践缩影。台账上的条目,最终都化为校园里实实在在的改变:从两校区环道树木的修整,到新宿舍楼周边的环境整治;从迎新前的绿化美化,到宿舍区的细致消杀;从商业街食品安全检查,到家属院设施维护……他的足迹所至,即是问题解决之地。如今,他正系统排查全校绿化植被,着手制定整体提质方案,推动工作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规划”跃升。
沙发见证初心,绿地印证担当,台账记录成长。宋龑炜用五十余天的坚守,将自己“钉”在后勤保障一线,把“以校为家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他的故事表明,真正的榜样力量不在豪言壮语,而在每一次深夜灯下的坚守、对每一处校园角落的用心、踏出的每一个坚实脚印。这样的青年,正是“身边的后勤人”最真实的写照,也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成效的生动注脚。



